製冰機二手買賣大洋新聞 時間: 2014-01-25來源: 信息時報1月22日,華林街社區醫院內,值班醫生正在為其他醫院轉來的病人做檢查。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抗癌食物第一名張秀麗 實習生 何雯意 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傑
  70%的病人無論大病小病都擠到大醫院看病,而只貸款有30%的人選擇到基層醫院。大醫院人擠人,社區醫院冷清的情況是否會在2014年得到該改善?昨日召開的2014年廣州市衛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廣州將選擇部分區(縣級市)開展醫療聯合體,引導病人到基層就醫。其實,在去年6月份荔灣區已開始了醫聯體工作。
  那麼,廣州的醫聯體建設情況如何?在新一年的節點上,記者經過一個SD記憶卡月走訪發現,由於利益和資源之間存在衝突,藥物缺少和醫保配合不到位,廣州市醫聯體進程緩慢。荔灣區作為廣州市試點區,醫聯體內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大醫院對社區的幫扶方面,而緩解患者集中在大醫院的無序就醫問題並不明顯。
  年底每萬名居民擁有1當鋪.3名全科醫生
  昨日,廣州市召開2014年衛生工作會。會議提出,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努力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探索分級診療模式,選擇部分區(縣級市)繼荔灣區之後開展醫療聯合體,探索實行區域醫療聯合體內醫師多點執業。據介紹,當前,醫保政策在報銷比例方面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一定的傾斜,但是還不足以引導實現分級診療的效果。接下來,廣州將研究制定分級診療的醫保配套政策,繼續向基層醫療服務傾斜,加到基層診療費用報銷比例;進一步擴大參保人員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之間就診的醫保支付比例的差距,引導群眾首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年底實現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1.3名以上全科醫生,爭取4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副市長貢兒珍出席並講話,市政協副主席、衛生局局長陳怡霓作工作報告。
  廣州開展醫聯體荔灣區打頭陣
  衛生管理部門和醫改專家認為,通過醫聯體合作,小病、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回歸到一級二級醫療機構,而三級醫院則將重心放在疑難重症患者的搶救治療和學術研究上。另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病人資源和醫療服務水平都有待提高,通過醫聯體合作,將現有的醫療資源進行分配整合,讓大醫院對基層醫院管理和幫扶,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水平的提升。
  廣州開展醫聯體,荔灣區打頭陣。記者從荔灣區衛生局瞭解到,該區的醫聯體從去年6月份開始試運行,8月1日合作單位之間正式簽署醫聯體合作協議。據介紹,該區將區域內的5間三級醫院、7間二級醫院和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區域劃分、業務特色等,形成了3個醫療聯合體子網絡。
  根據荔灣區醫聯體合作協議規定,子網絡內大醫院每周至少派出三名專家到社區坐診或技術指導,醫生每周至少到社區坐診半天或一天。整個荔灣區醫聯體系統內,目前每周約有50名醫院專家到社區坐診帶徒或講課培訓等。據統計,醫聯體運行半年,醫院專家下社區坐診幫扶超3000人次。
  廖新波:三級醫療體系名存實亡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廖新波介紹,醫聯體其實只是一個新時期的新叫法,過去的公費醫療制度就是“自由選擇”與“區域劃分”相結合;歐洲也有類似的“區域醫療”——家庭醫生制度。
  “中國既有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的框架已經名存實亡,喪失了其所應具有的功能組合。”廖新波表示,“醫聯體”能否重現當年的光芒,就看未來三年如何解決政府的職能定位了。他介紹,目前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現狀包括幾方面問題,首先是基層醫療體系,包括一級、二級醫療服務機構能力不足,不能擔負起初級衛生服務的功能;其次是全科醫師隊伍“守門”難,一些城市大醫院不得不承擔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的病人。
  現存問題
  市民:住院轉診易 小病轉診煩
  家住荔灣區白鶴洞的梁女士表示,在醫聯體框架內,病人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幫忙轉到大醫院住院更方便了。去年8月份,她82歲的婆婆因“反覆右下肢腫脹伴瘙癢兩年”,在白鶴洞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初診為“下肢靜脈栓塞”,醫生建議患者住院治療。得到病人同意後,中心立即與網絡醫院廣州市慈善醫院聯繫預約,市慈善醫院雙向轉診專員優先調劑床位,第二天,婆婆被安排入住中醫經典科治療。“挺方便的,一是省掉掛號的麻煩,二是不用等病床。”梁女士說。
  但是並非所有的病例都可被主動轉診,像感冒發燒這種小病,病人就只能自己聯繫大醫院了。梁女士說,女兒感冒發燒在社區看不好,最後只能去大醫院看。一些市民認為這樣看病繞路了,有病直奔大醫院看更一步到位。“在社區折騰幾天才轉到三甲醫院,感覺很浪費時間。”家住荔港南灣的甘女士說。
  二級醫院:擔心變成尷尬“夾層”
  採訪過程中,也有二級醫院的管理者對二級醫院的未來表示擔心。在醫聯體裡面,三甲醫院持有的醫療資源更高端,病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小病在社區消化,大病直接要求轉到三甲醫院去。位於長壽路的一家二級醫院醫生表示,擔心在醫聯體的推廣過程中,二級醫院會逐步被淘汰。
  對此,一直關註醫改問題的市人大代表、廣醫三院主任醫師陳安薇認為這屬正常現象。她指出,廣州的醫療資源高度集中,且醫院系統也相對複雜,有省屬的、市屬的、部隊及教學的,醫院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而區級醫院在競爭之下也逐步褪去往日的光環。“要麼謀求轉型發展,要麼選擇合併到三甲醫院里。”
  醫院:低產出的幫扶言不由衷
  對於醫聯體的工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醫院管理者表示,目前組建的醫聯體可能對於社區來講獲益更多,但對二、三級醫院來說好處並不明顯。該名管理者表示,將大醫院的一部分門診病人下沉到社區,社區的病人增加,相對應地,大醫院的門診病人也會相對減少。“醫院也需要創造效益,門診量的減少,醫生下派,醫院的整體多少收益也會受到影響。大醫院難以做到將更多的醫生往下沉。”
  “從投入與產出的效益來看,大醫院在醫聯體的幫扶工作屬一種投入大於產出。在大醫院看來,這種幫扶屬言不由衷的慈善。”廣州市某三甲醫院的醫生直言。
  荔灣區第二人民醫院謝醫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醫院每周要派出四名年資高的醫生到子網絡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每位醫生是200元的出診補貼。醫生派到社區出診,相應的醫生在本院坐診給醫院帶來的那一塊收益也減少了。這些損失醫院都沒有得到相應的“補貼”。“而基層向大醫院輸送的病人並不多。半年來,轉診的病人只有5例。”
  各方觀點
  醫生:政府應加大對大醫院補貼
  現有分級診療的制度下,對部分大醫院的發展來講,分流其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病人等同於“割肉”。為了不斷接受日益新增的病人,部分大醫院正在謀求新一輪的發展壯大。其中,最引人關註的是近期剛通過規委會的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和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新大樓建設和改造等。
  醫生下派和分流病人,這一點在廣州某三甲醫院的管理層陳華(化名)看來多少會讓正在謀求擴建的發展醫院管理者猶豫。他建議,建立緊密型的醫聯體,需要政府對大醫院的損失進行補貼,至少彌補醫生下派和部分病人流失的損失,增加大醫院的合作動力。
  醫改專家:醫聯體內要實現利益捆綁
  對於荔灣區“廣式醫聯體”的合作方式,方案提出之初就有醫改專家指出其弊端——多家大型醫院和幾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體”,“多對多”的幫扶模式可能會引起幾家大醫院之間對病人轉診之間的惡性爭奪,而病人會淪為腐敗的附屬品。
  “如大量病人在社區下沉,社區醫生對病人轉向哪個醫院的更多分配和主動權,是否會引起醫院之間對病人資源的爭奪,這是目前廣州醫聯體要考慮的問題。”陳安薇表示,出現這樣的情況會給無序的醫療秩序繼續添亂。
  醫改專家直言,廣州醫聯體開展至今難有起色主要是因為沒有將醫聯體內成員單位的利益捆綁起來。政府可嘗試將投給社區的公共醫療費用和醫保部分資金集中在一起。社區醫院和大醫院根據貢獻來共同分配,那麼,大醫院也有積極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力不夠、醫生技術水平不被信任的問題也能夠得到緩解。
  陳安薇也認為,把醫保提供的資金和政府投給社區人均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這部分基金放在醫聯體裡面去共同享有,能促使大醫院希望將這部分資金下沉在基層,讓社區醫生們控制病人不要得大病,不要得重病。重病病人少了,醫療成本花費也少,作為各級醫療單位在醫聯體裡面能夠獲得的利益就多了。“所以,他們寧願病人都儘量消化在基層。只有把利益捆綁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醫聯體。”
  
  (原標題:大小醫院“聯合體”包下居民大小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h82vhucj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